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论语的人才理念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论语的人才理念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看待历史人物,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看待。
1.首先我们明确,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圣人,孔子被称为至圣,孟子被称为亚圣,当然这些都是后人赴会的,但是毋庸置疑,儒家经常被称为孔孟之道,由此可见二人是儒家学派的核心人物,比如王阳明的心学,其实就是传承自孟子之学。
2.笼统的说,孔子和孟子都是先秦时代的人物。但其实二人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,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,彼时三家分晋才刚刚开始。而孟子是战国初期的人物,比如在《孟子》这部书里,他经常找魏王唠嗑,魏国就是晋国分裂出来的。
孟子不仅比孔子晚,其实他比张仪还要稍微再晚几年。
3.如何区别春秋和战国呢?如果说春秋时代,诸侯们还在遮遮掩掩的使坏,那么到战国就是光明正大的使坏了。
注意,这两个时代背景,儒家的仁爱在春秋时代还可以作为诸侯们伪装的窗户纸,那么到战国则完全不需要了,有个成语叫“礼乐崩坏”说的就是这么一件事。
4.我们言归正传,孔子有孔门十哲,有七十二贤人,孟子咋就没教育出那么多学生呢?
孟子表示很委屈,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,而是战国时代盛行的是王霸之道,比如法家,兵家,纵横家这些可以帮助诸侯们称王称霸的学问。而孟子呢?提倡的是仁义之道,仁义之师,举个例子:
孟子多次去魏国面见魏惠王,结果呢?魏王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孟子。
不是孟子的学问不行,而是他的儒家学问不能帮助诸侯解决实际问题。不仅是魏惠王,据《孟子》中记载:子思曾被鲁缪公、费惠公尊为贤者,以师礼相待,但终未被起用。
相比孔子及其弟子们还有机会登堂入室,到了战国时代,孟子连做官的机会都没有了。
5.因此,当景春问孟子:张仪,公孙衍不是大丈夫吗?孟子对此是拒绝,并且否认的。
但是,并不能否认孟子的能力和他对儒家的贡献。孟子作为孔子的再传弟子,实际上他对于儒家的思想体系的建立和推广,走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实际上,孟子门下授业弟子众多, 最有名的有万章、公孙丑、乐正子、公都子、屋庐子、孟仲子万章:万章。
万章是孟子的弟子。一生追随孟子,为孟子所喜爱。
虽然他们对于后世的影响力不如孔子和弟子们,有一方面是因为,战国时代正是诸子百家们的鼎盛时代,人才辈出,自然也会受到影响。
四个字形容:时也命也!
孟子本来就没有孔子名气大,其学生又没有超越老师,自然孟子的学生不如孔子的弟子也就顺理成章。
人们在思想中都有一种要求平等的思想,可是实际上社会上的人天然的就不平等,就像人的四肢一样都是整个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有些不同的功能和作用,瞪眼睛说都是平等的,结果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。
当然人确实也有平等的成分,但不可绝对。要说平等我认为人在时间上看基本是平等的,经过几代人后人还能够在社会中一起生活,没有脱离这个社会,是因为生物的多样性,和整体性在共同的发挥作用。
感谢邀请。
① 物以稀为贵。孔子时代,像他那么有名气的少,差不多只有个老子和孙武(见下图),孟子同时代的名人就多了去了。老师不“稀”,弟子也就不“贵”了。
②《论语》由孔子的少量弟子(一说为曾子、有若)及再传弟子编写,所以有很多再传弟子的师父、师叔、师伯被写了进去。《孟子》由孟子本人及弟子所编,老师尚在,弟子估计也不好多写自己,如同《论语》很少出现再传弟子。
一一纯个人见解,望友友指正。
所谓失道而后德,失徳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礼,失礼而后法,失法而后刑,失刑而后兵。
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虽然好象是儒家一脈相承,但春秋与戦国;时代政治背景已大不相同,春秋旡義戦,戦国时則上下交征利,礼崩乐坏,人心思変,此一时也,彼一时也!
常言道最亲莫如父子,堯之贤也,丹朱之不肖,性理心法及技藝,父尚且未能傳子,何況師徒?更何況气稟不同,天賦有異,时移勢易,一代不如一代,或許亦是情理之中,未知然否?
正是:江山代有人才出,各苦蒼生五百年!
为什么时代为出现众多弟子随师游学之风呢?我个人的理解是,由于周代以前的社会阶级对立森严,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力只是统治阶层的特权,普遍民众是没知识,也没有接受过识文断字的教育。东周以后,诸候国的地方势力抬头,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取代日渐没落的周朝旧式贵族的地位,导致其社会地位日趋平民化。
旧式贵族向平民转化,便亦将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利带入平民阶层。孔子就出生于没落的旧式贵族的家庭中。平民初次接触到知识这一新鲜事物,自然会激发极大的热情,他们亦渴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。另一方面,周王室日渐衰落,旧式贵族的社会地日趋落,而新兴的地主阶层的社会地位日趋高涨。高岸为谷,幽谷为陵。社会的巨变,导致了文化和道德标准的丧失,新兴的地主阶层急需新的文化工具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。主客观两方面相结合便导致了游学之风。
孔子时代,此风气刚刚抬头,竞争没有孟子时代激烈,人才匮乏,受重视的几乎也高,个人发展的空间也大。到了孟子时代,这几方面的优势都没有了,学问杂了,老师多了,一个老师学生相对的少了,各方面的人才多了,竞争日趋烈,具体到个人,发展空间愈来愈少,我想这是孟子学生不如孔子学生出名的原因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论语的人才理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论语的人才理念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