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武汉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武汉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武汉大学建校以来,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,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。笔者仅列举六个人作为代表:
雷军,小米科技创始人;
易中天,中国知名作家、教育家;
刘亚洲,国防大学政委,上将军衔;
端木正,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;
黄彰任,美籍华人实业家,泰国森美实业公司总经理,新加坡石油公司董事长;
卡里姆.马西莫夫,1989.9--1992.7在武汉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,现任哈萨克期坦政府总理。
武汉和别的城市不一样,武汉的人才引进计划有双重含义。
第一重含义:本身就是人才引进计划,需要引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,武汉现在急需人才,尤其是光谷区域,光谷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,又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,还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,还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加上武汉市本身是国家中心城市,光谷必须建设好。
现在光谷大大扩张,光谷未来科技城有华为落户,华为武汉研发基地投入正式使用,是全球最大的光电子研发基地,除了华为,还有联发科武汉研发中心,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以及位于新洲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等等,说都说不完。
开了这么多项目,人才从哪来?这些项目基本上都属于高精尖的项目,武汉本地人才供应不足。
第二重含义:大学生落户。一个城市能不能有所发展,有一个关键点在于:能不能吸引足够多的,高素质的人才。武汉的大学星罗密布,武汉市是世界上大学生最多的城市,然而不幸的是,由于薪资问题,户口问题以及其他问题,武汉的大学生总是“孔雀东南飞”,培养出来的人才白白被别人使用。
举个例子,马上即将上市的公司小米科技,其CEO就是大家熟知的雷军,雷军本是湖北仙桃人,毕业于武汉大学,但是无论是金山软件,还是小米公司,都不在武汉。
目前大家使用的微信的开发者是张小龙,张小龙毕业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,可惜,留不住人才,孔雀东南飞到深圳腾讯。
我可以举出一大堆这类的例子,尽管客观上有薪资方面的原因,有发展环境的原因,但是这些是客观原因,本身政府能做的很少,政府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外流因素,比如说户口问题,谁也不知道在武汉的一百多万大学生中,哪一个是下一个张小龙,哪一个是下一个雷军,百万大学生中哪怕就出几个精英,也是人中龙凤,能够留住在武汉发展,真是武汉之幸。
武汉突出的优势就是高校够多,武汉市人口一千多万,但是大学生就有一百多万,占据整个武汉市人口的十分之一,在东三省之类的城市头疼人口外流的时候,武汉市却能因为高校每年白白带来如此多的人口,并且这些人口都是正当青年,立即可以使用的有文化的人才,这使得武汉在中部六省的省会竞争中,天生就具备了优势,因此大学生落户是当务之急。
1.武汉应用型项目小公司偏多,应用型项目拿成熟技术快速赚钱,这本来就算是好事情。多数小公司停留在业务线,快出项目挣钱模式。工资也难起来。高端人才也引进需求欲望不足。
2.技术研发性质项目由大企业主导,属于烧钱模式,多烧钱一定程度才有技术积累和创新,问题是需要前沿人才不断层。必须要沿海挖墙脚。引进人才多数在大公司。本地能培养高精尖概率偏低。
3.业务模式创新是个拼概率问题,能不能火,或者在不在风口,其实做的人都不一定把握得住,投资人也懵懂,市场一阵风,内地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,不会大概率选择去冒险创业,毕竟是个风险活。这导致多数高校毕业人才外流。
4.部分沿海传统企业实业到了一定规模,有变革技术,营销,管理模式的内在驱动力,内地企业多数考虑的是创新成本风险,换句话说,没做到同行较好位置的企业,在视角上不会优先考虑到冒险式外拓或者技术,营销模式上的大创新,更多的是稳重的求生存发展。沿海好的薪资对高校毕业生有一定吸引人,更愿意去有活力公司。
总结,从薪资待遇,技术前瞻性,模式创新驱动力,创业者本身家庭经济状况等角度看,沿海可能暂时还有一定优势。
房价是个好驱动力,如果武汉房价过5万,更多武汉本地年轻人更有创业资本,你有资本,才有发展条件。
武汉目前最大优势只有一条,离家近。
武汉需要留住和吸引高层次的人才。
要想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,首先,武汉要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,重点行业。事业才是留住高端人才的根本。
其次,要培育创业氛围。不要让人才将精力过多用于应付人事关系,让年轻人过早循规蹈矩,唯唯诺诺,唯上司之命是从。太听话的人没有什么创新力,也干不出什么大事。
再次,在城市建设,医疗卫生,娱乐休闲,就学培训方面要进一步缩小与一线城市的差距。让人才生活舒适。
最后,要完善和维护收入分配秩序。让人才觉得成功有明确回报,不要用平衡,平均,检查等方式剥夺人才的价值。
围绕人才落户优化,武汉将对专科人才及其配偶敞开大门。高等学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毕业生、年龄不满45周岁的(博士、硕士研究生不限年龄),可凭毕业证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,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均可随迁落户;各类技能人才、专业技术人才,满足在汉创业就业一定年限的,可申请落户。
对于“塔尖”人才,武汉将依托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在汉龙头企业等用人主体,靶向引进1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;通过单位举荐和人才自荐相结合的方式,引进200名左右武汉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产业领军人才,均将给予综合资助。
落户政策再度放宽
武汉持续优化人才落户政策。高等学校专科及以上学历、年龄不满45周岁(此前为不满40周岁),博士、硕士不受年龄限制,均可凭毕业证办理落户,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随迁落户;技能人才、专技人才等符合一定条件可以申请落户。
进一步促进人才安居。武汉将着力发展专业化人才公寓,年内筹集5万套(间),对留汉大学生租住提供补贴;加快建设共有产权房,年内推出1000套,依据人才对武汉的服务和贡献,最终将共有产权折算为完全产权。此外还将出台长租公寓、共有产权房开发建设管理实施办法,修订武汉市人才住房保障管理办法,及时向社会公布长租公寓、共有产权房新增房源,定期公布人才承租长租公寓、购买共有产权房情况。
筹集岗位20万个
优化建设人才队伍。对于200名左右武汉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产业领军人才,武汉将完善工作机制,通过单位举荐和人才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引进。遴选500名优秀留汉大学生青年人才,对入选人才给予专项资助、储备培养、平台支撑、发展激励等支持;进一步提升大学毕业生留汉规模和质量,开展春、秋两季巡回校招,筹集20万个以上大学生就业岗位。同时,武汉市将联合10所左右重点高校,建设高水平大学生创业中心。
加大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扶持。武汉市将制定PE(股权投资)、VC(风险投资)等投资机构引进计划及实施方案,适时对创投机构给予奖励,对符合条件的创投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。此外,武汉还将制定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,成立人才发展基金。
每年投入15亿揽才
在公共服务方面,武汉将发放人才服务绿卡,提供项目申报、岗位聘用、落户等“绿色通道”。在人才加速集聚区域加大优质教育、医疗资源供给,加快配套生活设施建设,保障人才在汉享受无差异的国际化公共服务。三年内,武汉将新改扩建中小学60所,提供中小学学位7万个,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100所,提供入园学位3万个;新规划建设儿童医院2家、新增儿科床位2000张。
此外,武汉将完善光谷、武昌等6家人才服务中心功能,为人才提供一站式管家服务、上门服务;建设全市人才信息化服务平台,推进人才服务事项“不见面审批”和“全流程网上办”;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,对贡献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给予奖励。据悉,武汉市每年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将达到15亿元以上,占比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%。资金资源投入始终与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需要相适应,绝不盲目“拼资金”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汉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武汉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